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毛笔和桌子 - 语训有感-1

一周多了,语言分辨力没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开放"短句无能为力。听到的与实际的相去甚远,几天以来一直很困惑。

昨晚在练习听音频CD伊索寓言故事的时候,发现了很重要的一个现象:无论重复多少遍都听不明白的故事标题在事先看到文字提示后再听就变得清晰可辨。所有听不清楚的语言一概如此。只要有事先的文字提示,听到的声音立刻发生变化。比如,无论听多少遍都是接近“毛笔和桌子”的一个故事标题,看到CD目录上的“蚂蚁和鸽子”后再重新听立刻就变成了非常清晰并带有感情语气的“蚂蚁和鸽子”。听遍了所有的60几个寓言故事目录,结果印证,要么一次听到,要么根本听不清楚,但所有听不清楚的内容在事先看过目录文字之后重新听全部都可以清楚的听到和辨别。

具体的感受就是-- 在预先不知道要听到的内容之前听到的声音预先知道要听到的内容之后听到的声音截然不同。令人惊讶的是其实听到的完全是两种声音 -- 通常前者是一个是浑浊的令人无法理解的“响动”,另一个则是清楚可辨的语言的声音。这样的现象是在同等条件下,同样的声源音量和同样设置的耳蜗处理器挡位和音量条件下,超过百次的故事目录试听予以确认的。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种奇妙大脑现象并非心理暗示,我反复听了故事原标题为“聪明的小鸭子”的CD语音。起初,在不知道即将听到的是这个名字的故事前,听了很多遍都是“胖(长音)的小鸭子”;看过CD封面后,了解到CD里所读得标题应当为“聪明的小鸭子”;然后再听CD就变成了清晰的“聪明的小鸭子”。然后我又在脑子里强调标题应当为“胖的小鸭子”,并将其写在一张白纸上,反复默念,又转回头听朗读,结果果然又变回了先前“胖的小鸭子”。当然,“胖”字的首字母发音稍有含糊有点类似“Cang(4声)”。

我现在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语后成人耳蜗植入者的康复过程更像是一个大脑对聋前语言记忆与耳蜗所传达的声音的一个对接过程!当大脑了解了即将听到的语言的(文字)内容后,大脑就会自动把耳蜗听到的声音与记忆中的(这些文字的)语言声音结合起来,这时,这个人所听(觉)到的就是原来(耳聋前)语言的声音。

在没有文字预先提示条件下,开机后短时间里,植入者听到的语言的声音绝大部分是乱糟糟的噪音 - 嗡嗡,咣咣~~

总结体会如下:

1。几乎所有的声音的都需要重新建立与大脑的联系才可以识别。

2。康复绝对是一个大脑的学习过程,只不过这里面的一个奇妙的对接过程人们并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实现的。

3。学习的速度是个未知数 - 不知道一个发音需要重复多少遍才能被记住,从而做到其在任意时刻被重复时能够迅速被大脑识别。(我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对开放词/句的理解)

4。人工耳蜗到底给了植入者输送了多少声音?在昨天之前我还一直困惑为什么有些语言声音能清楚听到,但大部语言分声音无法辨便 - 仅仅是乱响,连语言声都算不上。那么现在似乎看起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乐观的。我感觉耳蜗输送了大部分的声音给神经,但开机后短期内,大脑还无法识别这些声音,所以这些声音成为了奇怪的乱码,甚至被大脑当作噪音给过滤掉了(我感觉一定有,我很多时候能把三个字到四个字的语音听成一个单一的频响)

5。这个发现解释了为什么我在开机后一两天内能很好的理解《我不想说我是鸡》那个Flash。原因很简单,我对这个作品在耳聋之前烂熟于心,其所演唱的内容我几乎能背唱。那么开机后去听,大脑很自然的完成了对接过程,表现为我很“惊讶”的发现自己能听到。

基于以上的发现的假设:

假设1环境,不同人的语调,口音(方言)会影响对语音的理解。
考虑要做的实验:在安静室内一对一环境下,近距离学习任意几组词组和对话,然后转移到不同的环境下予以重复 -- 考虑:a)教室环境;b)空旷但安静的室外,c)餐厅环境;d)商场超市等公共营业场所;e)安静但大空间的室内环境,类似会议厅等;

如果以上发现属实,可以推定植入者对于更熟悉的人的讲话更容易理解(记忆相对清晰和强烈),那么需要考虑的实验:在安静室内一对一的环境下,近距离学习任意几组词组合对话,然后书面纪录内容,让不熟悉的人来念出,从而考量不同嗓音的人对于语言理解的影响。这个实验可以进一步发展到尝试用不同的方言来讲话。

假设2。汉字的发音可以全部用拼音来表达,那么首先应当学习的和谙熟掌握的就是对所有拼音发音的听力理解。那么继而进步到词语和句子。

假设3。音像制品的数码声音不能替代生活环境中的声音。所以不能过度依赖音像制品来完成练习。生活环境下的真人训练很重要。

----------------------------------------------------

特此分享并期待指正和补充。

8 条评论:

  1. 这过程真是神奇的很~
    有这样重新学习世界的机会真是珍贵呀~
    好好体会~好好享受吧~
    看来你最近的生活也很有趣的呢~
    小溪

    回复删除
  2. 小溪同学,这对我来讲是个新发现,但对于医师,和康复师可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只是没人清楚地告诉我而已。

    这既是个好消息又是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我更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了。坏消息是,我将面临漫长的学习过程,重建听力。(潜台词是,我可能不得不放弃现在的工作去面对这个从零开始的过程)。

    但无论如何,这个发现让我不会再徒劳的去嘈杂的人声环境里去“锻炼”,因为那样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我不可能像孩子一样花学龄前的5-6年时间去通过人文环境“自然地”学会听。所以,我现在开始要做的是从郎文到新华的词典工程。得拿出考GRE的精神头来。我还得双语恢复,头非常大是真的。

    Dr. J, 您怎么看?

    回复删除
  3. 人工耳蜗的电刺激形成的电听觉和正常听力的编码方式会有差别,具体在听觉传导通路和中枢发生了什么,人类还在探究。“去嘈杂的人声环境里去‘锻炼’”这种自然习得(或者说是偶然的 incidental)的方式比较适合婴幼儿植入者,而随着植入时年龄的增长,“说教式 didactic" 的有组织的学习方式所占的比重需要大大增加。实在佩服你这么短时间内能悟出这个道理!不过,这个学习过程不会太长时间,期待北京春天来到时你的好消息!WL

    回复删除
  4. 如楼上,这么短时间内能悟出这个道理,佩服的紧!
    先解释下“坏消息”:
    学习过程确实如呀呀学语般。
    但是
    就象之前解释的。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0岁开始
    察觉声音、区别并确认声音、理解声音、理解言语、发展说话
    并最终建立听觉言语系统。
    孩子需要从大脑一号到大脑三号(听觉系统不同部分)的完全建立
    而成人的人工耳蜗植入只需要把输入的听觉信号(人工耳蜗信号)和旧的数据库(大脑过去的言语记忆)挂钩起来就可以了。
    就是重新写一条数据库条例罢了。

    回复删除
  5. “但无论如何,这个发现让我不会再徒劳的去嘈杂的人声环境里去“锻炼”,因为那样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我不可能像孩子一样花学龄前的5-6年时间去通过人文环境“自然地”学会听。”
    一般来说,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大多是在存储自己的言语信息,只是单纯的言语记忆,就像孩子呀呀学语,但不一定明白言语的意义,只是在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这一过程过去后,就如楼上所说的,“说教式 didactic" 的有组织的学习方式所占的比重需要大大增加。”,理解言语,并开始说话,也就是到了建立数据库与言语信号的连接,并应用的开始。

    回复删除
  6. 再回答下关于听觉:
    1。几乎所有的声音的都需要重新建立与大脑的联系才可以识别。
    完全正确。
    2。康复绝对是一个大脑的学习过程,只不过这里面的一个奇妙的对接过程人们并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实现的。
    完全正确。听觉是人类唯一一个实现人工化的感观,是感受器中了解最多的一个,即使这样,仍然是争论不休。
    顺便一提,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仍是跟在鬼子屁股后,甚至有些连背影都望不见,原因就不说了。
    为赛先生默哀的说。
    3。关于“胖的小鸭子”
    原有条例说,来的是嘎嘎叫的,所以是鸭子,之前只注意是否这么叫,所以当新鸭子来时,不对,这鸭子不叫。
    但当已经从旧的数据库已经知道要来一只鸭子,虽然不叫,可这扁嘴的可不就是鸭子嘛。到了修改条例成扁嘴的,是鸭子的时候了。

    回复删除
  7. 另:
    在学英语听力的时候,权用《老友记》当教材。
    一开始,什么都听不懂,除了Rose,呵呵。但下狠心,还是有点进步的。
    后来下了个带字幕的,先看再听,完全听懂了,笑的很开心。
    但笑过后发现,看了好久了,没什么进步。再次狠狠心,重新看起了无字幕版。
    术后的康复还是言语康复师的领域,一家之言吧,但在听力训练到达一定程度及时间后,也许有些参考意义。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