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多了,语言分辨力没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开放"短句无能为力。听到的与实际的相去甚远,几天以来一直很困惑。
昨晚在练习听音频CD伊索寓言故事的时候,发现了很重要的一个现象:无论重复多少遍都听不明白的故事标题在事先看到文字提示后再听就变得清晰可辨。所有听不清楚的语言一概如此。只要有事先的文字提示,听到的声音立刻发生变化。比如,无论听多少遍都是接近“毛笔和桌子”的一个故事标题,看到CD目录上的“蚂蚁和鸽子”后再重新听立刻就变成了非常清晰并带有感情语气的“蚂蚁和鸽子”。听遍了所有的60几个寓言故事目录,结果印证,要么一次听到,要么根本听不清楚,但所有听不清楚的内容在事先看过目录文字之后重新听全部都可以清楚的听到和辨别。
具体的感受就是-- 在预先不知道要听到的内容之前听到的声音与预先知道要听到的内容之后听到的声音截然不同。令人惊讶的是其实听到的完全是两种声音 -- 通常前者是一个是浑浊的令人无法理解的“响动”,另一个则是清楚可辨的语言的声音。这样的现象是在同等条件下,同样的声源音量和同样设置的耳蜗处理器挡位和音量条件下,超过百次的故事目录试听予以确认的。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种奇妙大脑现象并非心理暗示,我反复听了故事原标题为“聪明的小鸭子”的CD语音。起初,在不知道即将听到的是这个名字的故事前,听了很多遍都是“胖(长音)的小鸭子”;看过CD封面后,了解到CD里所读得标题应当为“聪明的小鸭子”;然后再听CD就变成了清晰的“聪明的小鸭子”。然后我又在脑子里强调标题应当为“胖的小鸭子”,并将其写在一张白纸上,反复默念,又转回头听朗读,结果果然又变回了先前“胖的小鸭子”。当然,“胖”字的首字母发音稍有含糊有点类似“Cang(4声)”。
我现在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语后成人耳蜗植入者的康复过程更像是一个大脑对聋前语言记忆与耳蜗所传达的声音的一个对接过程!当大脑了解了即将听到的语言的(文字)内容后,大脑就会自动把耳蜗听到的声音与记忆中的(这些文字的)语言声音结合起来,这时,这个人所听(觉)到的就是原来(耳聋前)语言的声音。
在没有文字预先提示条件下,开机后短时间里,植入者听到的语言的声音绝大部分是乱糟糟的噪音 - 嗡嗡,咣咣~~
总结体会如下:
1。几乎所有的声音的都需要重新建立与大脑的联系才可以识别。
2。康复绝对是一个大脑的学习过程,只不过这里面的一个奇妙的对接过程人们并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实现的。
3。学习的速度是个未知数 - 不知道一个发音需要重复多少遍才能被记住,从而做到其在任意时刻被重复时能够迅速被大脑识别。(我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对开放词/句的理解)
4。人工耳蜗到底给了植入者输送了多少声音?在昨天之前我还一直困惑为什么有些语言声音能清楚听到,但大部语言分声音无法辨便 - 仅仅是乱响,连语言声都算不上。那么现在似乎看起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乐观的。我感觉耳蜗输送了大部分的声音给神经,但开机后短期内,大脑还无法识别这些声音,所以这些声音成为了奇怪的乱码,甚至被大脑当作噪音给过滤掉了(我感觉一定有,我很多时候能把三个字到四个字的语音听成一个单一的频响)
5。这个发现解释了为什么我在开机后一两天内能很好的理解《我不想说我是鸡》那个Flash。原因很简单,我对这个作品在耳聋之前烂熟于心,其所演唱的内容我几乎能背唱。那么开机后去听,大脑很自然的完成了对接过程,表现为我很“惊讶”的发现自己能听到。
基于以上的发现的假设:
假设1。环境,不同人的语调,口音(方言)会影响对语音的理解。
考虑要做的实验:在安静室内一对一环境下,近距离学习任意几组词组和对话,然后转移到不同的环境下予以重复 -- 考虑:a)教室环境;b)空旷但安静的室外,c)餐厅环境;d)商场超市等公共营业场所;e)安静但大空间的室内环境,类似会议厅等;
如果以上发现属实,可以推定植入者对于更熟悉的人的讲话更容易理解(记忆相对清晰和强烈),那么需要考虑的实验:在安静室内一对一的环境下,近距离学习任意几组词组合对话,然后书面纪录内容,让不熟悉的人来念出,从而考量不同嗓音的人对于语言理解的影响。这个实验可以进一步发展到尝试用不同的方言来讲话。
假设2。汉字的发音可以全部用拼音来表达,那么首先应当学习的和谙熟掌握的就是对所有拼音发音的听力理解。那么继而进步到词语和句子。
假设3。音像制品的数码声音不能替代生活环境中的声音。所以不能过度依赖音像制品来完成练习。生活环境下的真人训练很重要。
----------------------------------------------------
特此分享并期待指正和补充。
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最怀念的声音 - 翻译转贴
一个英国的听障和聋人慈善机构在08年5月聋人周期间问卷调查了人们如果生活在无声世界的情形。
共有397人参加了投票(252女性,145男性),投票给他们最怀念的10种声音,结果如下:
——————————————————————————————————————————
爱人的声音 男70 女42
音乐 男55 女46
笑声 男51 女19
闲话/闲谈 男21 女11
鸟叫声 男19 女7
大海的声音 男17 女4
广播/电视 男9 女8
其他 男6 女5
风吹树叶的声音 男3 女1
汽车发动机声音 男1 女1
宠物的声音 男0 女1
共有397人参加了投票(252女性,145男性),投票给他们最怀念的10种声音,结果如下:
——————————————————————————————————————————
爱人的声音 男70 女42
音乐 男55 女46
笑声 男51 女19
闲话/闲谈 男21 女11
鸟叫声 男19 女7
大海的声音 男17 女4
广播/电视 男9 女8
其他 男6 女5
风吹树叶的声音 男3 女1
汽车发动机声音 男1 女1
宠物的声音 男0 女1
2009年1月1日星期四
困难的语言
开机到今天10天了。经过了一次频谱定位。语言还是特别困难,挑战极大。
元旦去农村亲戚家参加热闹的婚礼。人很多,声音也很多。鞭炮声,人们的谈话声,笑声,音乐声,锅碗瓢盆交响曲。语言还是特别困难,都不能一次听懂。声音很杂,听到的很乱,就是语言声没办法分辨。
有了新耳朵,环境声音能听到,安全感增强了。戴了这个电子耳与先前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不再"惧怕"声音了。很多时候还会刻意去找声音听。不过与人对话的障碍还是很无奈,满世界给人解释脑袋上的纽扣是什么。。。耳朵不好最让人无奈的是给别人不爱理会人的印象。自己也被搞得有些烦,索性就更喜欢自己呆着,变得容易烦躁。试想谁会很开心地和一个语言困难,面露烦躁的人交流呢。耳聋隔绝了一个人,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会扭曲一个人。我在极力避免这种压力社会下的噩梦。希望做的更好,能够从容和平静的面对。
“如果人们知道彼此之间并不真正理解,那么人们还是多多少少有些相互理解的;如果人们不理解其实他们之间并不相互理解的话,那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相互理解可言”
革命成功尚远,同志必须努力!
元旦去农村亲戚家参加热闹的婚礼。人很多,声音也很多。鞭炮声,人们的谈话声,笑声,音乐声,锅碗瓢盆交响曲。语言还是特别困难,都不能一次听懂。声音很杂,听到的很乱,就是语言声没办法分辨。
有了新耳朵,环境声音能听到,安全感增强了。戴了这个电子耳与先前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不再"惧怕"声音了。很多时候还会刻意去找声音听。不过与人对话的障碍还是很无奈,满世界给人解释脑袋上的纽扣是什么。。。耳朵不好最让人无奈的是给别人不爱理会人的印象。自己也被搞得有些烦,索性就更喜欢自己呆着,变得容易烦躁。试想谁会很开心地和一个语言困难,面露烦躁的人交流呢。耳聋隔绝了一个人,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会扭曲一个人。我在极力避免这种压力社会下的噩梦。希望做的更好,能够从容和平静的面对。
“如果人们知道彼此之间并不真正理解,那么人们还是多多少少有些相互理解的;如果人们不理解其实他们之间并不相互理解的话,那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相互理解可言”
革命成功尚远,同志必须努力!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余音绕蜗”
昨晚干了两件事。
一件是拿出了前两天买的古筝曲重新听,不能不说我听到的声音就是我记忆中的古筝的声音。令人过望的是琴声颇有质感和穿透力。《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完美的被收纳和感知。古筝琴弦的声音穿过所有噪音流入耳朵。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干干净净的听到声音了。
另一件是看贾障柯的电影《三峡好人》,衔接的很好,发现电影里用的配乐也是古筝,类似的曲目。起初还以为是"余音绕蜗"。。。电影里人物讲的普通话,四川话,能够很好的听出方言口音。虽然不是所有人的话都是同样的清楚,但在字幕的提示下,电影对白的语言声能够很舒适的感受,多多少少重新开始欣赏电影里面的声音了。
一件是拿出了前两天买的古筝曲重新听,不能不说我听到的声音就是我记忆中的古筝的声音。令人过望的是琴声颇有质感和穿透力。《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完美的被收纳和感知。古筝琴弦的声音穿过所有噪音流入耳朵。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干干净净的听到声音了。
另一件是看贾障柯的电影《三峡好人》,衔接的很好,发现电影里用的配乐也是古筝,类似的曲目。起初还以为是"余音绕蜗"。。。电影里人物讲的普通话,四川话,能够很好的听出方言口音。虽然不是所有人的话都是同样的清楚,但在字幕的提示下,电影对白的语言声能够很舒适的感受,多多少少重新开始欣赏电影里面的声音了。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12月29日 星期一 日志与开机后的第一次调校定位
今天开始上班了。半天单位,半天家 ,继续练习听声。
1。用2挡程序语言感觉更清晰 。好过120通道(最底下一挡);
2。听到的声音都有个小尾巴 - 感觉像回音;
3。说一个词时, 很多时候能同时听到两种声音: 一种有音色语调较好,可以听出讲话者嗓音的粗细高低,但没有什么语言分辨率;另一种是特别低沉的金属声音,但有很好的语言分辨率;(不能判断这两种声音哪一个是回音,或者是别的什么)
4。噪音环境很差很差, 整体听到的声音非常小。噪音环境指 - 超市,医院,商场;
5。收音机,音响,电视伴音的声音还是无法分辨。偶尔能听到读数字的声音;
6。对语言教学类的音像资料里的语言声音能辨别一些;
7。真实环境下的语音还是很困难。不过感觉稍微提高;
以上为今晨的笔记,下午的时候有机会约到AB公司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先生进行了开机后的首次调校(Mapping)
- 测试并修正了不同频响的舒适度
- 测试结果显示使用HiRes-P效果要好过HiRes-S
- NRI听神经反馈正常
- 设置调整为 1挡 = IDR 60dB,-P,100%T-麦克; 2挡= IDR 80dB,-P,100%T-麦克; 3挡 = IDR 60dB,-P,100%内置麦克
感觉在Mapping以后,语言声音质感得到增强,更加饱满,分辨率略有提高。对音乐聆听也有所改善。用耳蜗听声音的舒适度提高,声音的更多细节能够捕获。
在调校过程中体会了"声窗IDR" 大小变化影响听到的周遭环境噪音幅度的变化。总体是个进步提升的标志,还需要继续练习,努力提高真实环境中语言的分辨率。
1。用2挡程序语言感觉更清晰 。好过120通道(最底下一挡);
2。听到的声音都有个小尾巴 - 感觉像回音;
3。说一个词时, 很多时候能同时听到两种声音: 一种有音色语调较好,可以听出讲话者嗓音的粗细高低,但没有什么语言分辨率;另一种是特别低沉的金属声音,但有很好的语言分辨率;(不能判断这两种声音哪一个是回音,或者是别的什么)
4。噪音环境很差很差, 整体听到的声音非常小。噪音环境指 - 超市,医院,商场;
5。收音机,音响,电视伴音的声音还是无法分辨。偶尔能听到读数字的声音;
6。对语言教学类的音像资料里的语言声音能辨别一些;
7。真实环境下的语音还是很困难。不过感觉稍微提高;
以上为今晨的笔记,下午的时候有机会约到AB公司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先生进行了开机后的首次调校(Mapping)
- 测试并修正了不同频响的舒适度
- 测试结果显示使用HiRes-P效果要好过HiRes-S
- NRI听神经反馈正常
- 设置调整为 1挡 = IDR 60dB,-P,100%T-麦克; 2挡= IDR 80dB,-P,100%T-麦克; 3挡 = IDR 60dB,-P,100%内置麦克
感觉在Mapping以后,语言声音质感得到增强,更加饱满,分辨率略有提高。对音乐聆听也有所改善。用耳蜗听声音的舒适度提高,声音的更多细节能够捕获。
在调校过程中体会了"声窗IDR" 大小变化影响听到的周遭环境噪音幅度的变化。总体是个进步提升的标志,还需要继续练习,努力提高真实环境中语言的分辨率。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