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机三天中,每天使用电子耳蜗10小时以上。早晨起来自觉还可以,一天下来后晚上的时候耳朵里(植入一侧)会出现刚刚做完手术时的啸叫,从小到大,大起来的时候感觉整个脑袋 "嗡" 的一下,很大很难受。铰链声(类似自行车架空离地时,反向转动踏板,后轮轴承齿轮发出的声音-咔~~啦~啦~啦~)会不时出现。刚睡下的时候耳朵里充满了低沉类似电声音乐(金属摇滚)的音乐声。非常明显,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我听到的是两首歌,郑钧的<赤裸裸> 和 甄妮杰克逊的 <黑猫> :-)
购买了一些音像光盘:拼音,英文音标,儿歌,讲故事,中英对照短语朗读。继续练习。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回顾2008听力学研究 - 翻译转载
2008年对于听力研究而言是个富有成果的一年。有关干细胞和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有可能带来治疗听力障碍更多的方法和选择。
干细胞和基因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知识,打开了开发崭新治疗手段的机会的大门。基因突变导致的各种听力损失的证据被逐渐确认。我们现在知道SLC17A8基因突变会导致一种可遗传的听力损失,TGBF1基因是耳硬化症的罪魁祸首。
其他的一些研究在探讨利用干细胞胚胎再生听力的可行性。这些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8年,一个研究小组首次成功生成了内耳中一种关键听力细胞。这种细胞被培育在老鼠胚胎中。另外一组研究人员成功的完成了干细胞在胚胎阶段的转型,如果能将这样的转型的干细胞导入到需要修复的听力组织中便有可能治疗某种神经性的听力损失。
但科学家同时指出,有关的治疗手段并非垂手可得。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实施的治疗方法还尚待时日。无论如何,科学对听力损失的了解正在不断增长,希望这个过程能够在未来给听力损失的人们带来其它的康复选择。
(来源,国外听力机构网站)
干细胞和基因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知识,打开了开发崭新治疗手段的机会的大门。基因突变导致的各种听力损失的证据被逐渐确认。我们现在知道SLC17A8基因突变会导致一种可遗传的听力损失,TGBF1基因是耳硬化症的罪魁祸首。
其他的一些研究在探讨利用干细胞胚胎再生听力的可行性。这些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8年,一个研究小组首次成功生成了内耳中一种关键听力细胞。这种细胞被培育在老鼠胚胎中。另外一组研究人员成功的完成了干细胞在胚胎阶段的转型,如果能将这样的转型的干细胞导入到需要修复的听力组织中便有可能治疗某种神经性的听力损失。
但科学家同时指出,有关的治疗手段并非垂手可得。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实施的治疗方法还尚待时日。无论如何,科学对听力损失的了解正在不断增长,希望这个过程能够在未来给听力损失的人们带来其它的康复选择。
(来源,国外听力机构网站)
更多人能够通过人工耳蜗受益 - 转载
标题:更多人可以通过人工耳蜗收益
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重度听力损失的人得以收益,包括只有6个月大的婴儿。人工耳蜗植入被发现对植入者的生活质量和语言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
"人工耳蜗技术的进步扩大了能从该项技术中受益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人群的数量",两位澳大利亚医生发表在《澳大利亚家庭护理师期刊》文章称,任何年龄的重度到极重度听力障碍的人,包括婴儿和老人现在都可以成为人工耳蜗植入的受益者。这比较以前仅仅将极重度听力障碍人群作为合适的人群范围扩大了许多。
10倍
瑞典听障人协会(HRF) 估算,在瑞典至少有数量10倍于现有人工耳蜗植入的听障人能够从该项技术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目前,约有1000瑞典人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HRF相信至少10倍于现有的植入者数量的人应当选择该项技术。
婴儿也包括
瑞典机构的研究集中在成年人,其它国家的科学家在研究婴儿的案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评估了15个月龄不超过12个月的婴儿的植入后的状况,表示:
- "按照我们的经验,6个月龄的婴儿进行移植手术是安全的。" - 这个结论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另外一个美国的研究小组对比了4岁前手术和4岁以后手术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前者的语言发展速度要超过大龄的儿童。- 研究内容发表在《耳与听专业刊物〉
(本文来源:国外听力机构网站,信息及时性不祥)
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重度听力损失的人得以收益,包括只有6个月大的婴儿。人工耳蜗植入被发现对植入者的生活质量和语言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
"人工耳蜗技术的进步扩大了能从该项技术中受益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人群的数量",两位澳大利亚医生发表在《澳大利亚家庭护理师期刊》文章称,任何年龄的重度到极重度听力障碍的人,包括婴儿和老人现在都可以成为人工耳蜗植入的受益者。这比较以前仅仅将极重度听力障碍人群作为合适的人群范围扩大了许多。
10倍
瑞典听障人协会(HRF) 估算,在瑞典至少有数量10倍于现有人工耳蜗植入的听障人能够从该项技术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目前,约有1000瑞典人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HRF相信至少10倍于现有的植入者数量的人应当选择该项技术。
婴儿也包括
瑞典机构的研究集中在成年人,其它国家的科学家在研究婴儿的案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评估了15个月龄不超过12个月的婴儿的植入后的状况,表示:
- "按照我们的经验,6个月龄的婴儿进行移植手术是安全的。" - 这个结论发表在
另外一个美国的研究小组对比了4岁前手术和4岁以后手术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前者的语言发展速度要超过大龄的儿童。- 研究内容发表在《耳与听专业刊物〉
(本文来源:国外听力机构网站,信息及时性不祥)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12月26日 - 开机后三天
今天是周五,开机后的第三天。开机回家后就开始适应自己的崭新的耳朵。到今天的情况:
- 使用耳蜗聆听的噪音感降低,听到的声音"干净" 了一些。(其实原本先前读解为噪音的声音就是电子耳蜗传达的生活中的声音)
- 音量使用在12点位置(耳背处理器的音量调节旋钮位置)自觉已经很大。 很多声音都是噼里啪啦鞭炮一样的声音。需要仔细甄别和学习才行。
- 轮流适应在医院给设定的听力程序(程序2)和在耳蜗公司设定的程序(程序1),还不能感到有明显的区别。
- 自己低声说话的时候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能够分辨),比起前两天扭曲的非常低沉的声音有所好转,音调有提高和稍微自然了一些。但自己大声说话的时候听到的声音有回音和咣咣的感觉。
- 在噪音环境中完全没有感觉,所有声音会变得细小,更不能分辨。
- 有些声音听得较好,有些就很差:比如诺基亚手机铃声相对摩托罗拉的就听起来就好很多;家庭影院的音箱出来的声音原本很大,但传到耳蜗里听到的变得很小,而且很难分辨。看耳蜗产品光盘影像介绍的时候听里面的男声很低沉,机器感很强。伴随字幕看有明显语言特征,有些单词和短句甚至可以分辨。
- 连接使用MP3听音乐有一定的节奏感,但曲调和里面的人声演唱基本无法辨别。
- 电视伴音中的语言无法分辨。(所有语言声+背景音乐的合成声音都不能分辨 - 背景音乐是简单的打击乐和弦乐的情形时稍好)
- 语言不辩,男女声不辨。
- 总体分辨水平提高,今天能区分狗叫声啦!信不信由你,前两天狗叫声与人大声说话在我听来并没有不同。:-)
任何一个"噪音"的都有可能是生活里的一种声音!
****************************************************************
有关常人对电子耳蜗对 "听得到声音" 但 "听不到讲话" 不理解的说明:
电子耳蜗取代了部分人自有的听力系统(耳朵)。与正常聆听和佩戴助听器聆听不同,电子耳蜗不再需要通过耳道传递声波,震动耳膜,最后将声音震动送达到耳蜗。人"听" 到是因为耳蜗中的感音绒毛被震动后向与其连接的听力神经导路发送了生物电信号,信号通过导路传递到大脑声音感应区从而 "听" 到。
电子耳蜗植入人体的电极取代了植入者自有的感音绒毛,直接发送类似的电脉冲刺激信号给神经导路。所以,电子耳蜗是模仿(仿生技术)人体处理声音流程前,中端部分的功能(收集声音-传达震动-生物电信号转换)。从这个角度讲,电子耳蜗取代了现有耳朵的大部分功能,向人体神经发送了由外界声音转换而成的,模仿人耳蜗内感音绒毛发送的电信号。
但这个电信号对于大脑感音神经来讲是全新的一套信号,需要学习和适应。该信号的仿真水平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声音处理速度,处理方式,微电子技术手段等。它必将受限于生物,电子,医疗科学得发展现状。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12月23日 - 开机啦!
12月23日(周二)下午3点在友谊医院开机。
开机地点位于门诊大楼耳鼻喉科楼层。中午在耳蜗公司办公室验货付款,并交接了处理器和所有外部配件。今天从耳蜗公司销售那里得知我植入的是1J直电极。
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查看了植入部位伤口的愈合,表示很好,没有问题,可以开机。
开机位于一个专门的办公室,另一个医师把耳蜗声音理器通过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电脑上。选择了合适的磁铁,头件被吸附在头上与植入体连接妥当。然后就进入了电脑开机程序。会首先听到不同频率鼓点般的声音,可能是检测植入电极的状况。这个过程结束后就开始听到声音。只是些动静,不是很舒服,还有噪音,像是话筒距离扬声器太近导致的嘶啦~嘶啦~的生音。人的语言声音无法辨别,全部都是拼音一声的咣~ 咣~的声音,肯定不能算是语言应有的声音。比较失望,语言一点分辨都没有。医生没有给我做其他测试,便完成了这个简单的开机。我本来以为会有一些声音测试帮助调校。离开房间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已经完成了这个期待了一个月的开机。在医院的这个部分更像一个简单打开电源开关的过程。
有关这个过程我有以下疑问:
1。与开机者的沟通缺乏。对开机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同样缺乏。没有适当的对于开机者听到的声音和不适的解释和辅导。
2。开机医师作为专业人士没有主动引导和控制与开机者的交流。作为人植入者,我一直在主动反映我听到的情况。
3。缺乏标准开机程序 - 比如,告诉开机人下面要做什么,你可能会听到什么,希望开机者如何配合。最后告知开机者他的反应属于什么样的一个情行(正常或不正常等等)。
4。没有必要的医师自述,比如告知这个环节开机总体的情况,开机医师负责到哪一步等等。
5。没有必要的关于开机后回家的医嘱。期待值,注意事项等等。
6。如果这个过程应当由医院以外的"听力师"来完成,简单的程序性告知应当被给与。
(作为一个生活,工作独立的成年语后植入者,我需要必要的信息来掌握开机的状况,以便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安排康复计划和做出重要的工作生活决定。我离开的时候甚至不了解在医院给我设定的语言策略,动态输入范围等基本信息。抛开因人而异的听觉感受不谈,在医院的这个开机过程是不令人满意的)
后来又来到了耳蜗公司的办公室,售后服务的主管又重新做了一次调试。基本过程类似,但多了很多互动和告知。离开的时候了解到在耳蜗公司的听力程序和基本设置为:
1。动态输入范围 - 80分贝
2。语言策略 - 120 通道
3。麦克使用 - 50%T 麦克 50% 内置麦克
处理器上可调节的三个程序最顶端的一档没有设置,在医院设置了中间挡的程序(不知是什么还),在耳蜗公司设置了最靠下方一挡的程序如上(120)。
回家后到今天为止两天多了。努力尝试在多种环境下适应和学习。总结如下。
听觉方面:
- 语言声音还不能辨别。
- 噪音感不是很明显了,但听到的语言声音集中在一声,中文的一二三四声不能区分。拼音的ei 和a 还不能区分。
-可以很清楚地听到物体碰撞的声音,但很类似。电话铃声,电脑键盘声,走路的声音,杯子碰桌面的声音等均能明显的听到。根据震动方式的不同,摩擦产生的生音与碰撞产生的声音基本可以区别。
- 音乐方面:打击乐,电声鼓点和单纯弦乐(比如电吉他)可以听到一些,个别可以听出韵律。打击乐的节奏可以感觉到。
- 所有声音在听不清楚地基础上都非常低沉(包括童声),非常不自然。
身体感觉方面:
- 植入部位和头件磁铁吸附良好。
- 头部,面部没有不适感
- 耳朵还是有些前张,用大号电池的时候总是感觉耳背机有滑落的危险
- 北京冬季干燥,身体静电比较多,很小心在用手触碰处理器的时候先触摸金属物体放电。
结论:还要继续了解设备和适应聆听,在今后期待更为细致全面的听力师的帮助!
P.S.
发现一个可以听得很好的Flash动画。吉他伴奏,童声演唱。现在用人工耳蜗听变成了自己低八度的声音。但很惊讶听这个居然能有一半以上可以听到(唱的语言和音乐韵律)。
以下是这个Flash作品的链接,希望得到您的评论:
http://news.xinhuanet.com/audio/2005-12/31/content_3993240.htm (我不想说我是鸡)
开机地点位于门诊大楼耳鼻喉科楼层。中午在耳蜗公司办公室验货付款,并交接了处理器和所有外部配件。今天从耳蜗公司销售那里得知我植入的是1J直电极。
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查看了植入部位伤口的愈合,表示很好,没有问题,可以开机。
开机位于一个专门的办公室,另一个医师把耳蜗声音理器通过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电脑上。选择了合适的磁铁,头件被吸附在头上与植入体连接妥当。然后就进入了电脑开机程序。会首先听到不同频率鼓点般的声音,可能是检测植入电极的状况。这个过程结束后就开始听到声音。只是些动静,不是很舒服,还有噪音,像是话筒距离扬声器太近导致的嘶啦~嘶啦~的生音。人的语言声音无法辨别,全部都是拼音一声的咣~ 咣~的声音,肯定不能算是语言应有的声音。比较失望,语言一点分辨都没有。医生没有给我做其他测试,便完成了这个简单的开机。我本来以为会有一些声音测试帮助调校。离开房间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已经完成了这个期待了一个月的开机。在医院的这个部分更像一个简单打开电源开关的过程。
有关这个过程我有以下疑问:
1。与开机者的沟通缺乏。对开机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同样缺乏。没有适当的对于开机者听到的声音和不适的解释和辅导。
2。开机医师作为专业人士没有主动引导和控制与开机者的交流。作为人植入者,我一直在主动反映我听到的情况。
3。缺乏标准开机程序 - 比如,告诉开机人下面要做什么,你可能会听到什么,希望开机者如何配合。最后告知开机者他的反应属于什么样的一个情行(正常或不正常等等)。
4。没有必要的医师自述,比如告知这个环节开机总体的情况,开机医师负责到哪一步等等。
5。没有必要的关于开机后回家的医嘱。期待值,注意事项等等。
6。如果这个过程应当由医院以外的"听力师"来完成,简单的程序性告知应当被给与。
(作为一个生活,工作独立的成年语后植入者,我需要必要的信息来掌握开机的状况,以便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安排康复计划和做出重要的工作生活决定。我离开的时候甚至不了解在医院给我设定的语言策略,动态输入范围等基本信息。抛开因人而异的听觉感受不谈,在医院的这个开机过程是不令人满意的)
后来又来到了耳蜗公司的办公室,售后服务的主管又重新做了一次调试。基本过程类似,但多了很多互动和告知。离开的时候了解到在耳蜗公司的听力程序和基本设置为:
1。动态输入范围 - 80分贝
2。语言策略 - 120 通道
3。麦克使用 - 50%T 麦克 50% 内置麦克
处理器上可调节的三个程序最顶端的一档没有设置,在医院设置了中间挡的程序(不知是什么还),在耳蜗公司设置了最靠下方一挡的程序如上(120)。
回家后到今天为止两天多了。努力尝试在多种环境下适应和学习。总结如下。
听觉方面:
- 语言声音还不能辨别。
- 噪音感不是很明显了,但听到的语言声音集中在一声,中文的一二三四声不能区分。拼音的ei 和a 还不能区分。
-可以很清楚地听到物体碰撞的声音,但很类似。电话铃声,电脑键盘声,走路的声音,杯子碰桌面的声音等均能明显的听到。根据震动方式的不同,摩擦产生的生音与碰撞产生的声音基本可以区别。
- 音乐方面:打击乐,电声鼓点和单纯弦乐(比如电吉他)可以听到一些,个别可以听出韵律。打击乐的节奏可以感觉到。
- 所有声音在听不清楚地基础上都非常低沉(包括童声),非常不自然。
身体感觉方面:
- 植入部位和头件磁铁吸附良好。
- 头部,面部没有不适感
- 耳朵还是有些前张,用大号电池的时候总是感觉耳背机有滑落的危险
- 北京冬季干燥,身体静电比较多,很小心在用手触碰处理器的时候先触摸金属物体放电。
结论:还要继续了解设备和适应聆听,在今后期待更为细致全面的听力师的帮助!
P.S.
发现一个可以听得很好的Flash动画。吉他伴奏,童声演唱。现在用人工耳蜗听变成了自己低八度的声音。但很惊讶听这个居然能有一半以上可以听到(唱的语言和音乐韵律)。
以下是这个Flash作品的链接,希望得到您的评论:
http://news.xinhuanet.com/audio/2005-12/31/content_3993240.htm (我不想说我是鸡)
2008年12月21日星期日
人工耳蜗的统计数据和一些基本信息
(统计来源:洪安娜 -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
全世界现有约7亿5千万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大多数是轻度,约有5亿人。2亿5千万人有从中度到重度的听力损失,有约4百万是极重度损失的受害者。另据估测,全世界约超过10万人完成了耳蜗移植手术。截至调查报告的时间(2008年初),在中国约有中国4000人完成了多通道人工耳蜗的手术,其中大部分为儿童。该数字预计会在未来2至3年里提高三倍。
语后聋患者的选择标准
①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③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开放短句识别率≤30%
④无手术禁忌证
⑤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⑥有家庭的支持
大于6岁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语言基础, 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力或语言训练史
语后聋患者的发病年龄和耳聋时间与手术后的效果密切相关。发病年龄早,耳聋病程较长者手术后效果较差。手术后生活和工作中的聆听环境也可影响到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
(信息来源:人工耳蜗工作指南 2003,长沙)
人工耳蜗植入耳朵的选择:
1。双耳同等程度耳聋,选择"聋程"较长的一边手术。
2。如果有一边的耳朵仍可以通过助听器受益,选择对侧(另一边)耳朵手术。
3。最近一些时间,很多人开始选择双耳植入。(仍有争议的话题)
(注:以上为有关研究者的调查,具体案例请参照实际情况和植入者的要求以及自身条件)
耳蜗植入:
1。手术时间1到2小时
2。开机手术后一月
开机调试:
1。检查植入设备与身体的匹配 - 磁铁的吸附强度等。
2。选择和调节语音处理器程序。(语言策略)
3。给植入者和家属介绍电子耳蜗的功能,配件以及使用。
成人开机后的调试约会:
1。开机后第2天,1月后,6月后,(进行稳定性调试)。适应稳定后每年一次MAP。
全世界现有约7亿5千万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大多数是轻度,约有5亿人。2亿5千万人有从中度到重度的听力损失,有约4百万是极重度损失的受害者。另据估测,全世界约超过10万人完成了耳蜗移植手术。截至调查报告的时间(2008年初),在中国约有中国4000人完成了多通道人工耳蜗的手术,其中大部分为儿童。该数字预计会在未来2至3年里提高三倍。
语后聋患者的选择标准
①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③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开放短句识别率≤30%
④无手术禁忌证
⑤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⑥有家庭的支持
大于6岁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语言基础, 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力或语言训练史
语后聋患者的发病年龄和耳聋时间与手术后的效果密切相关。发病年龄早,耳聋病程较长者手术后效果较差。手术后生活和工作中的聆听环境也可影响到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
(信息来源:人工耳蜗工作指南 2003,长沙)
人工耳蜗植入耳朵的选择:
1。双耳同等程度耳聋,选择"聋程"较长的一边手术。
2。如果有一边的耳朵仍可以通过助听器受益,选择对侧(另一边)耳朵手术。
3。最近一些时间,很多人开始选择双耳植入。(仍有争议的话题)
(注:以上为有关研究者的调查,具体案例请参照实际情况和植入者的要求以及自身条件)
耳蜗植入:
1。手术时间1到2小时
2。开机手术后一月
开机调试:
1。检查植入设备与身体的匹配 - 磁铁的吸附强度等。
2。选择和调节语音处理器程序。(语言策略)
3。给植入者和家属介绍电子耳蜗的功能,配件以及使用。
成人开机后的调试约会:
1。开机后第2天,1月后,6月后,(进行稳定性调试)。适应稳定后每年一次MAP。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