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12月26日 - 开机后三天

今天是周五,开机后的第三天。开机回家后就开始适应自己的崭新的耳朵。到今天的情况:

  • 使用耳蜗聆听的噪音感降低,听到的声音"干净" 了一些。(其实原本先前读解为噪音的声音就是电子耳蜗传达的生活中的声音)
  • 音量使用在12点位置(耳背处理器的音量调节旋钮位置)自觉已经很大。 很多声音都是噼里啪啦鞭炮一样的声音。需要仔细甄别和学习才行。
  • 轮流适应在医院给设定的听力程序(程序2)和在耳蜗公司设定的程序(程序1),还不能感到有明显的区别。
  • 自己低声说话的时候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能够分辨),比起前两天扭曲的非常低沉的声音有所好转,音调有提高和稍微自然了一些。但自己大声说话的时候听到的声音有回音和咣咣的感觉。
  • 噪音环境中完全没有感觉,所有声音会变得细小,更不能分辨。
  • 有些声音听得较好,有些就很差:比如诺基亚手机铃声相对摩托罗拉的就听起来就好很多;家庭影院的音箱出来的声音原本很大,但传到耳蜗里听到的变得很小,而且很难分辨。看耳蜗产品光盘影像介绍的时候听里面的男声很低沉,机器感很强。伴随字幕看有明显语言特征,有些单词和短句甚至可以分辨。
  • 连接使用MP3听音乐有一定的节奏感,但曲调和里面的人声演唱基本无法辨别。
  • 电视伴音中的语言无法分辨。(所有语言声+背景音乐的合成声音都不能分辨 - 背景音乐是简单的打击乐和弦乐的情形时稍好)
  • 语言不辩,男女声不辨。
  • 总体分辨水平提高,今天能区分狗叫声啦!信不信由你,前两天狗叫声与人大声说话在我听来并没有不同。:-)
任何一个"噪音"的都有可能是生活里的一种声音!
****************************************************************
有关常人对电子耳蜗对 "听得到声音" 但 "听不到讲话" 不理解的说明:
电子耳蜗取代了部分人自有的听力系统(耳朵)。与正常聆听和佩戴助听器聆听不同,电子耳蜗不再需要通过耳道传递声波,震动耳膜,最后将声音震动送达到耳蜗。人"听" 到是因为耳蜗中的感音绒毛被震动后向与其连接的听力神经导路发送了生物电信号,信号通过导路传递到大脑声音感应区从而 "听" 到。
电子耳蜗植入人体的电极取代了植入者自有的感音绒毛,直接发送类似的电脉冲刺激信号给神经导路。所以,电子耳蜗是模仿(仿生技术)人体处理声音流程前,中端部分的功能(收集声音-传达震动-生物电信号转换)。从这个角度讲,电子耳蜗取代了现有耳朵的大部分功能,向人体神经发送了由外界声音转换而成的,模仿人耳蜗内感音绒毛发送的电信号。
但这个电信号对于大脑感音神经来讲是全新的一套信号,需要学习和适应。该信号的仿真水平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声音处理速度,处理方式,微电子技术手段等。它必将受限于生物,电子,医疗科学得发展现状。

2 条评论:

  1. 前两天狗叫声与人大声说话在我听来并没有不同

    寒......

    回复删除
  2. 呵呵,是真的。开机后两天语言声只是个动静。。。

    回复删除